在古代,每一个家族都有特定的家训,但家训是在家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中国传统家训有三个发展阶段,你知道是哪三个阶段吗?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到两汉时期。它以先秦儒家经典为源,以两汉时期人们依据儒家经典阐发治家做人道理作为其流。在先秦儒家经典那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圣贤,从他们所设计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标准、行为举止规范出发,对那个时期具有普遍意义的家训所进行的提炼,反映在《易》、《礼》《诗》《书》、《春秋》和《论语》、《孟子》、《孝》、《大戴礼》等典籍中。通过儒家圣贤对话这种形式所反映出来的先秦家训,又成为中国传统家训中的经典,直接成为两汉及其以后人们作为治家教子的价值标准,而被效法并得到阐扬。两汉时期家训作为先秦家训的流,反映在当时人的家庭对话中,直接引用先秦圣贤的语录,在阐释中体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两汉时期,人们在家训中,是将儒家经典作为格言、准则、信条来看待的。它反映了先秦两汉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形成时期的文化特征。
第二个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宗法专制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指导传统社会发展的理论。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已经建立起了全社会所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体系,行为规范标准,理想追求价值,社会体制,以及深蕴于中华子民心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在家训中,一方面以作为文化主轴的儒家文化为指导,另一方面以社会既存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尺度作为家训的内容,如宣扬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和处世哲学,宣扬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和文化信念,宣扬宗法专制社会所认同的伦理道德风尚、节操,鼓吹传统社会的家庭观,鼓励人们依照时代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完善,勤奋好学,立志成才。这就意味着,由先秦两汉以来迄于魏晋隋唐,人们由主要遵循儒家经典进行家庭教育,转而以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为依据,主要以现实社会体制及其文化内涵作为家训的主要内容。这样,魏晋隋唐时期的家训就具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意蕴和文化现实感。它也反映出那时人们已进入到自觉的家庭文化建设阶段。当然,这种家庭文化建设依然是以传统社会统治阶级所张扬的文化观念和信念为主轴的。作为魏晋隋唐时期反映家训文化内容的典型和代表之作的,就是南朝北齐人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
魏晋隋唐时期的家训,反映了传统文化欣欣发展的景象,反映了中国文化在那个时期一体多元化发展的体貌。在那时,文化的内涵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但其他文化内涵或勃兴一时,或渗透其间,或交互影响而互相吸纳,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这种文化走向也自然反映到了那时的家训中。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经过第二个时期对孔孟圣贤重视家庭教育的弘扬,在这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对于家庭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活动。它虽继续张扬作为文化主体精神的儒家文化,但它也以每一时代的文化内容作为家训的依据。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每一时代,家训著作层出不穷。对后世卓有影响者,如袁采的《袁氏世范》、司马光的《居家杂仪》、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朱熹的《蒙学须知》、陆游的《放翁家训》、倪思的《经锄堂杂志》、温璜的《温氏母训》、许衡的《许鲁斋语录》、吕本中的《童蒙训》、高攀龙的《忠宪公家训》、张履祥的《训子语》、霍韬的《渭涯家训》、焦循的《里堂家训》、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邓浮的《家范辑要》等等逾百种。它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由盛世向衰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反映了-种定型形态和臻(zhen)于完善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因此,它所宣扬的文化内容更为精细,涉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信爱和平、经世应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涉及个人、家庭、国家的各个领域,涉及到自我、人我、物我关系的各个环节。总之,它反映的是在一种社会发展已经处于鼎盛并向衰世发展的文化状态,社会体制已经定型和完善以后,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