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逐步形成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最近的血缘关系为父子、母子,最远的血缘关系为民族,不同的血缘关系形成规模不同的血亲集团,逐渐形成为宗族,谱牒自此诞生。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还有哪种档案比谱牒历史更悠久,影响面更广阔。自商代到民国,上至帝王,下至庶民,从城市到乡村,从汉族到众多少数民族,都十分重视编修谱牒,而且多对谱牒怀有一种极其崇敬的心情。连续不断地编修、续修谱牒,几乎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全民性”文化运动。时至今日,“家谱”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常讲的一个词汇。回顾谱牒的历史,不仅可以看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形式的档案走过的道路极其相似,而且还可以看到谱牒自身的特点,即:因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之不同,导致谱牒的记录载体和记录对象各异,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谱牒,其种类之演变实质上反映了谱牒的历史发展过程。
口述谱牒是文字产生前最为古老的一种谱牒。它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将宗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我国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上古传说时代的家族世系,例如《史记》中记载黄帝各支系的《五帝本纪》等,就是口述谱牒。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口述谱牒更为普遍。
从目前考古发现得知,人类发明文字后,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甲骨谱牒,属于甲骨档案的一种,最早的甲骨谱牒记载了殷王世系,以及祭祀祖先的祭祀谱,它只记世系和人名,没有事迹。稍后还出现了青铜谱牒,先秦称铜为金,故将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谱牒称为“金文谱牒”。青铜谱牒多为祭祖用,铸上列祖列宗名字、忌日,随器永存,按时祭祖,使子孙不忘。
铁器的出现,使得石刻成为可能,石刻比青铜铭文更廉价、更方便,可以写更复杂、更大量的文字,因而“刻谱于石,以垂永久”。至汉代,碑谱已十分流行,碑谱上刻有家族的世系、成员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家谱了,并逐渐演变为墓碑。
尽管后来广泛使用纸谱,但碑谱依其“以垂永久”的优势,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