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知识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族谱知识

四朝元老潘世恩

转载
2016-04-28
四朝元老潘世恩,  苏州,一座承载了2500年历史的城。平江路,一条沉淀了800年记忆的街。

四朝元老潘世恩

    苏州,一座承载了2500年历史的城。  平江路,一条沉淀了800年记忆的街。  溯河而行,跨过青石桥,穿过幽深的巷子,苏州望族潘氏的老宅,静静地伫立在南石子街上。潘家门第显赫,人称“贵潘”,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晚清重臣潘祖荫为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军机大臣,他酷爱金石收藏,所得西周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与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就曾收于此宅。 四朝元老潘世恩   驻足繁华深处,感受大隐于市   在与路相依平江河上,一座座石桥又连通起了一条条古巷,潘宅便深藏在这样的巷子里。如今,它已化身为花间堂·探花府,静静地伫立在南石子街上。南石子街东出平江路,西至迎晓里,与南显子巷相直,旧时为泥土路,后用碎石子铺道,因而得名。巷名朴实无华,巷内却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生动气象。大儒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得名于以仁孝闻名的明代“大儒”王敬臣。不远处的苏州第一初级中学紧邻安徽会馆,会馆气势雄浑,由曾任苏州巡抚的李鸿章所建。小巷平素十分安静,偶有读书声传来,也是一片清朗。但每到上下学时间,整个巷子就会突然热闹起来。置身其中的潘宅,也立刻有了“结庐在人境”的况味。在一片粉墙黛瓦之间,潘宅的大门低调内敛,只有镌刻于门楣之上的“探花府”三个字,隐隐透出名门望族的富贵与风雅。 四朝元老潘世恩   取法于圆明园,尽显深府风范   潘宅因收藏国之珍宝“大盂鼎”和“大克鼎”而闻名于世,花间堂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探花府,是因为国宝的收藏者潘祖荫曾中得探花,但要追溯此宅的来历,却要从潘祖荫的祖父潘世恩讲起。  潘世恩为乾隆年间状元,为官五十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傅衔,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状元宰相”、“四朝元老”。道光十四年,潘世恩得到御赐圆明园宅第的恩赏,为谢皇恩,次子潘曾莹在改造南石子街老宅时,特仿北京圆明园赐第的格局,营造成坐北朝南,三落五进,由四座四合院组合而成的大型古宅。  潘宅占地3150平方米,正落由门厅、茶厅、正厅、内厅(攀古楼)、走马楼五进组成,且五进皆为楼屋,这在苏州大型古宅中实属特例。四座四合院由五进楼厅围合而成,步入其中,一座比一座宽敞,一座比一座恢宏,一座比一进座精美,特别是潘家专门用来收藏青铜器的攀古楼,其前后两院,庑廊高大,户窗敞朗,砖雕精美、凭栏梁枋的木刻无不隽秀细腻。在攀古楼两侧回廊,木楼板皆采用长11米的整块原木,上面还曾铺设磨细方砖,据说为潘氏收藏所需,既防火防潮,又能避免沉重的青铜器皿在搬运时伤及地板。在回廊的墙壁上,还有两处瞭望口,口洞成圆形,内置一块可推拉的大方砖,有通风、采光、瞭望、射击的功能,这在苏州古建中所见极少,目前仅发现潘宅一处,若非名门深府,绝无此等配置。 四朝元老潘世恩   潘宅的四合院格局虽取法圆明园,但建筑本身仍带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房子的开间窄而深长,室内屋顶采用彻上明造,即不像北方建筑那样为了保暖做有吊顶或天棚,而是梁架结构直接呈现,一目了然。但潘宅的梁架也非同一般,尤其是攀古楼,仰面四望,木雕精湛,别有洞天。  就整个建筑而言,潘宅堪称南北融合的典范,这源于朝中重臣呼应君子的乾坤气度,也源于江南雅士怡情养性的别样情致,然而再显赫的过往也敌不过风云变化,抗战期间,日本人频频至潘府寻宝,老宅遭到破坏,但盂克二鼎被埋入地下,终躲过此劫。建国后,潘家后人将二鼎捐献国家,现在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历史如过眼云烟,抹掉了曾经的富贵与荣耀,历经浩劫的古老宅院只留下一个沧桑的轮廓。修缮,成为重生的唯一机缘。 四朝元老潘世恩    参照名家手稿,重展贵潘风华   潘宅的建筑型制、总体布局、平面构成、立体造型、内部结构及细部装饰、庭院花木等进行深度还原,并运用正宗的古宅工法予以修缮。无论是木作、瓦作还是油漆作,都严格遵从古建筑的营造法式,用材也尽可能与原有构件保持统一,一柱一廊皆有渊源,一砖一瓦皆有来历。  宅子的东落原是潘家的花园,身处苏州,深得园林精髓,然而修缮前已面目全非。如今,三曲桥穿过一池碧水,太湖石环绕四周,玲珑多姿、堆叠有致。假山之上,清泉泛漫而下,形如瀑布。山石之间,一座船舫临水而建,它外形似舟,却又置于陆地之上,因此俗称“旱船”,又叫不系舟,置身其中,不由得使人想起《红楼梦》里的藕香榭,同是在水畔,史湘云开海棠社,设螃蟹宴,一行人煮茶烫酒,吟诗作对,是何等地风雅!而在潘宅,试想中秋月圆之夜,风吹细浪,宛如月下行船,若效红楼置以潘家蟹宴,再有昆曲度水而来,又该是何等地惬意! 四朝元老潘世恩  

  园子的南面有花厅,称“竹山堂”,是主人会客的场所,现在则是花间堂·探花府的前台,从平江路过桥穿巷而来,犹如越过桃花源之入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引领之下,推门而入,于竹山堂欣然落座,立刻有热茶奉上,而苏州两千年的富贵雅,也伴着这淡淡的茶香,弥散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