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源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姓氏来源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转载
2021-05-24

  古代的人大多有字和号,为什么要取字和号,跟名字有啥区别呢?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熟悉,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观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去去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

  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一篇文章带你彻底搞懂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

  (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往病、往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观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

  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观出这一现象。

  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归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看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观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去去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鸣“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

  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号也鸣别称、别字、别号。《周礼》:“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

  到唐宋间才特殊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

  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看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一篇文章带你彻底搞懂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

  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2.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

  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

  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予,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

  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

  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

  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

  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

  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