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元璋老爸鸣朱四五。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数字取名呢?
据说元朝有个规矩,普通百姓取名,要依据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排行,也就是说,名字是一堆数字编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名很怪,鸣朱重八。他爸爸名字也怪,鸣朱五四。他爷爷呢,鸣朱初一。“重八”就是“八八”,也就是说,朱元璋又鸣“朱八八”。由此可见,朱家三代都跟数字关系密切:祖父是一,父亲是五十四,孙子是八十八,全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
朱家三代为啥要这样取名呢?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朱元璋及其父祖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假如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鸣“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鸣“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观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鸣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往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鸣常四三,祖父鸣常五五,父亲鸣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鸣汤五一,祖父鸣汤六一,父亲鸣汤七一,非常有规律不说,而且全是节假日——曾祖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节。
用数字取名的风俗并非元朝的行政命令。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假如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实,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常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夫,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假如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当,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鸣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