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各朝各代的发铺,中国的姓氏一直在不断发铺变化,你知道姓氏发铺的三个重要发铺阶段吗?
第一,中国大姓的来源长期的历史发铺,中国的姓氏形成了一些“大姓”。大姓主要来自于历史形成的所谓“国姓"和“望姓”。国姓就是帝王之姓。在当今人口排列最多的前几个姓中,有李、刘、赵、朱等都曾是“国姓"。汉朝自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称帝,一直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期间仅有“王莽改制”短短10年,历400余年,都是刘姓家族的天下,皇位世袭,王位大量分封,形成刘姓人口作为中国单姓人口的第一个急剧发铺期。唐朝从公元618年李渊立国,至公元907年,中间除武则天执政15年外,共276年李姓王朝,这是李姓人口作为国姓的大发铺期。赵匡胤建立宋朝于公元960年,直至公元1279年,共 320年赵姓王朝,这也是赵姓人口的大发铺期。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直至1661年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共历294年,朱氏江山鼎盛发铺,朱姓人口也急剧增加,成为大姓。据统计,刘、李、赵、朱四姓所立汉、唐、宋、明四个王朝,共统治中国社会1300余年。中国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西周共和元年,也即公元前841年算起),直到今天,共计 2840年,四个姓氏王朝统治中国占了将近一半的历史,四个姓氏对中国的历史,中国姓氏的影响自然是很大的。另外,有据可查的一些帝王之姓,如王姓(王莽之新朝),张姓(张茂之前凉)、陈姓(陈霸是之南陈)、杨姓(杨坚之隋朝)、孙姓(孙权之吴国)、高姓(高洋之北齐)、郭姓(郭威之后周)、马姓(马殷之五代楚)等,都是所谓“帝王之姓”,对诸姓人口的繁衍成为大姓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望姓是封建时代有功或有恩于封建朝廷和当朝皇帝的文臣武将或豪绅富贾,以后他们去去被封为世袭王侯、封妻荫子,通过一段时期的兴盛发铺,成为望族大姓。至今一些人口比例居多的姓氏,如黄、周、吴、徐、胡、林、何数姓,在中国历史上大多在某一时期曾是显赫当年的望姓之家。
第二,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由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民族交流融合而成。许多少数民族原来也有自己的姓名习惯和方式(如姓氏多音、父子连名等),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姓名习惯也慢慢地被汉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多音姓氏按汉族习惯改为单音姓。据人们的研究发现:我国史书中记载的尽大多数二音姓、三音姓、四音姓和五音姓等,都是原来少数民族的姓氏,为了交流的方便,或者出于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心理,便也将他们的姓氏单音化,也即单字化。如《清稗类钞》中,记载有不少蒙族、满族的复音姓氏,如续尚、觅诺、兀林歹、阿儿刺、八鲁忽刺、乞失迷儿、忽神忙兀歹、按摊脱脱里、瓦只刺孙答里、卜领勒多礼作台等,后来便慢慢消失了。从前满族也有所谓“八大姓”,现在这八大满姓已汉化为:佟佳氏改为“佟”姓,瓜尔佳改为“关”姓,马佳氏改为“马”姓,索绰罗氏改为"索"姓,齐佳氏改为“齐”姓,富察氏改为“富"姓,纳喇氏改为“那”姓,纽钴禄氏改为“郎”姓。
第三,大姓发铺快速,人名日渐重复
中国姓氏的演变、发铺到今天,有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现状,但是目前这种稳定的现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国姓氏虽然很多,但每个姓氏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姓的人口比例过于庞大。据统计,我国使用的汉字姓氏约为3600个,而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姓氏,也即在11亿人口中约有 9.5亿多人只用了100 个姓氏。而在这100个姓氏中,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郭、马等18个大姓的人口又占了汉族人口的85.6%,也即全国大约有一半人只使用了18个姓氏;而在这18个大姓中,居于前三位的李、王、张三个“超级"大姓则占了汉族人口的 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