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重视编修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姓氏的发展,我国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系统地编修家谱,用来记录家族的来源、迁徙、繁衍、生息、婚丧、族规、家训等全部信息。
最近几年,编修家谱在我国南方地区再度兴起。在宗族的组织下,越来越多的人以编修家谱的形式学习先贤事迹,弘扬家风家训,激励族人后代。
但修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古代,修谱是整个宗族中最重要、最细致、最需要责任心、最具使命感的事情之一,需要人力物力众多,耗时也很长。整个修谱过程分为七大环节:
组建以家族中德高望重者为修谱委员会。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另设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明确职责和分工。
编委会(谱局)建成后,最重要的就是筹集修谱经费。古时修谱的经费一般来自族田、祭田等其它族中共同收入;每个入谱的男丁也要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现在一般是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来集资。
所谓“开局”,就是开工修谱。最重要的是在编委会的组织下成立专业的编辑团队,制定详细完整的编修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
1、详读旧谱
旧谱记载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是编修新谱的重要素材来源,可直接引用。
2、绘制世系图
将旧谱上所记载的人员按辈份绘制连线,画出世系图。
3、制定“凡例”
上述工作完成后,需要敲定整本新谱的内容版式,称为“凡例”。编委会确定“凡例”后,还要让族人知晓本次编修的宗旨、体例、资料报送等要求。
4、普查
全面细致地调查记录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普查内容包括谱名、已故之人生卒年月、职业、所属支脉等。在旧谱中的已故族人和未入旧谱的初生族人应分开登记。
5、整理普查资料
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并为族人取谱名。普名可以由编修人员取,也可以由族人自己取,但要保证不重复。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6、老谱内容取舍
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等资料。这些内容不必全部录入新谱。编辑团队可先确定删减去留内容,再提交编委会讨论决定。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
编辑团队可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姓氏源流现状,尽量详细考证本族的世系源流,可单独成文,也可放在序言中。
8、编写及审读
整本家谱内容编写完成后,一般由编委会邀请相关人员对初稿进行审读,审读通过即可定稿。
9、撰写《序言》
定稿后,可邀请本族德高望重或饱学之士撰写序言,也可由编辑团队代写。
新谱定稿并装订完毕后,要告知族人,选吉日将修编好的族谱迎回祠堂,称为“出谱”。族谱迎入祠堂后再择吉日举族予以礼拜,称为“拜谱”。
古时拜谱结束后,会由族长拿出朱笔按序发谱。现在主要是将新谱送到印刷厂胶印、铅印。印刷完毕后逐一将族谱发给族人。
经过这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后,修谱才算完成。
但这套传统修谱的流程耗时太长,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一件比较繁琐和“奢侈”的事情。很多家族不惜重金、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辗转各地搜寻资料续修家谱。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大数据在诸多领域的应用,一些专业从事修谱续谱的线上线下机构相继出现。有大数据做支撑,编修家谱也变得更加便捷。
与手修族谱相比,网修族谱优势明显。
一是高效。随时修谱,家里新添人口,只要家族管理员审核通过,就可以录入名字和信息。
二是丰富。可以随时补充其它家族成员的照片、视频、文字资料、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三是准确。有错有缺随时增改,数据化后的准确率更高,除了保护传承家族人文信息和联络维系血脉亲友关系的作用,还能通过姓氏、字辈、家族源流迁徙等姓氏文化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匹配,智慧寻根、认谱归宗,帮用户找回失散的亲人和遗忘的家族历史。
四是平价。由于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网上大数据修谱在价格也比传统修谱经济实惠,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承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家谱网站上千个。这些网站大多存在访问体验差、数据资料缺乏、更新缓慢、用户不活跃、缺乏盈利模式等问题。
族谱网则开发了完善的用户线上操作使用系统和小程序、移动APP客户端等呈现模式,用户可通过这些入口一键找到自己的家族血脉,随时随地与远方的亲人进行交流,寻找自己的祖先和辈分,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