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姓氏,便有了宗族文化。那么宗族文化和姓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怎么样一种关系呢?姓氏和宗族是怎么从彼此中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姓氏和宗族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自然姓氏也繁多,且别具一格。我国姓氏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作为共同血缘关系亲族的一个符号、称号,同姓者则表明出同一始祖,一脉相承,具有延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带有宗族的含义。
从血缘关系,可以看出姓氏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1、依血统的亲疏、远近、可划分为大宗、小宗、近宗、远宗
中国古代的宗法,是以同一祖先的氏族家族为中心的制度,而且是根据其血统的亲疏、远近,区分为嫡庶亲疏的等级,并划分为大宗、小宗、近宗、远宗的区别。
古人分别为嫡庶亲疏统系制度的宗法,是具有极为善良的用意。可惜,被封建统制者利用,引发产生世袭制度的藉口,而被长期保留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
在古代宗法上,嫡长的子孙,这一支系为大宗。其余支系的子孙为小宗,他们虽是同源,但因分支不同,而有所分别。
在宗法上,大宗是比小宗为尊题,所以嫡长子就比其余的众子为尊题。因之,周朝的王位,就由嫡长子继承,被认为是世袭始祖的,称之为宗子,也唯有宗子才够格主祭始祖的,才能享有继承其特多财产的权利。
必然要受到小宗的崇敬。因此,嫡长子的地位,在家族上,就是以兄统弟的,在政治上,就是以君统臣的。这便于统治者抑制内部阶层的内讧,同时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的世袭制度。
2、为维护血统的承传和次序排列,确立左昭右穆的关系
古人为了尊重辈份的大小,确立祖称的次序,为了爱护血统的承传,确立子孙的次序,且在宗庙中排列文辈子辈的昭穆位置。
如在古代宗庙里,太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边,叫做昭,三、五、七世居右边,叫做穆。
在庙祭时也分昭穆,这样既可区别父辈、子辈,又可区别远房近亲的长幼亲疏,才不至紊乱,还可在同辈中区分年龄大小。在安葬时也有左昭右穆的分别。
3、从亲属关系可分为族、三族、九族
族:是表示亲属关系,且能相互连系的。族人是指同姓且较疏远的人口。
三族,系指父、子、孙三代,为三族。
九族,系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也就是在直系亲属中以自己为本位,向上推四位到高祖,向下延伸四位到玄孙为止。
古代若一人犯罪,往往会牵连到很多亲属,甚至被杀戮的祸害,如诛连“三族”,或诛连“九族”。
4、在同一血统的亲属关系,可分为宗亲、宗族
宗亲,也可叫族亲,是同一祖宗所出的男系血统。
宗族:同一血统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叫做宗族,也可叫家族。但在上古时代,同姓必定同祖,也就一定同宗。后代的同姓不一定同祖,所以同姓也就不一定是同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文字、图片)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